首页

踩踏女奴视频

时间:2025-05-25 11:17:07 作者:北京宁夏文旅联盟正式成立 浏览量:40338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整体的人类遗产”何以美美与共?

  ——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

  中新社记者 杜燕

  中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扩展项目,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59处,居世界前列。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围绕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展开解析,探讨体现“整体的人类遗产”(Human Heritage as a Whole)的普遍意义,以及遗产保护进程中人与遗产的互动、共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这些年如何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如何在世界遗产保护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王铭: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即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覆盖面更广,包含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涵盖了北京老城约三分之二的面积,对于老城整体性保护意义重大。

在北京正阳门箭楼拍摄的北京中轴线。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从《世界遗产名录》角度而言,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直强调整体性保护,近年来进一步强调系统性保护。

  中国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将多种遗产类型置于整体视角考虑,强调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的景观互动、人的核心作用、预防性保护、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以进一步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整体的人类遗产”的普遍意义,实现遗产保护进程中人与遗产的互动、共生。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抓手。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是重要基石,推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中新社记者:这些年,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哪些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王铭:中国自2006年起设置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既体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又融入非遗传承、传播的诸多活动,推动在遗产保护基础上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非常关键。此次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广泛且热烈的公众参与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连接。

  近年来,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结合越来越多,“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耳熟能详的声音,“博物馆热”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北京等城市大力建设“博物馆之城”成绩亮眼,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文化旅游等相结合……这些行动都在积极助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016年6月11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故宫博物院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图为慈宁宫大佛堂区域展示的雕塑精品吸引游客。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何重要意义?

  王铭:随着今年7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锤声落定,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达1223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既是各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此次申遗成功扩展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实际上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的中国东部沿海段落,特别需要通过国际交流来共同保护全球迁飞候鸟的栖息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运河是连接世界的“文化使者”,通过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国与世界诸多运河历史文化城市以运河为媒,打开了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6月15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来自意大利的瑞丽在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开启簪花汉服游,体验运河边的中国文化。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今年还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成功十周年。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国申遗的成功代表,申遗过程体现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并向多国联合申遗的角度努力。

  这些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和文明对话。

  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需要建立在同理心、共情力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正是整合“整体的人类遗产”的基础,有助于发挥文化的国际交往功能,推动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新社记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

  王铭: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之一。无论是类型多样的中国文化遗产,还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明交流,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当代形态,应该也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

  大家已熟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大运河、“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世界遗产,以及正在积极推进跨国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

  这些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典型例证,在其保护、传承、利用的一系列具体过程中,不仅融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刻影响,遗产的普遍价值更加彰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将进一步作用于文明对话,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基因相互碰撞、交流,激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多可能性。(完)

  受访者简介:

王铭。受访者供图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通州区大运河文化讲习所特聘专家,中国民间信俗澳门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北京文化遗产、大运河、非遗等领域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考古》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编出版《青少年文化遗产常识》《燕赵风骨》等系列文化遗产考察报告集,以及《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京西论“道”——石景山历史文化纵横谈》《通州历史》等。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恩怨暂放一边?特朗普与德桑蒂斯“破冰”会面

去老年食堂,上老年大学,报“夕阳红”旅行团……近来,年轻人频频“闯”入老年消费场景,引发网络热议。专家认为,“蹭老式”消费的出现显示出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改变,同时也表明代际间的消费差异在缩小,供给侧需要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广东广州:云萝植物园开园迎客

“今年的大樱桃果实大、口感佳,春节期间以每斤400元的价格,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张秀强称,从春节到6月底,都能吃到数字化暖棚结出的新鲜大樱桃。

2024香港单车节开幕 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同场亮相

在健全国际物流体系方面,提出优化运输管理、加强运输保障与服务等2条措施。比如,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关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运输的国际标准规则制定;鼓励航运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整合在海外市场的仓储、物流资源,加强相关设施共享,多措并举缓解出口车辆在“最后一公里”滞压问题。

新锐作曲家安迪·秋保与沙盒打击乐团携《7·柱》带来炫酷音乐

对此,台湾“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瀚阳指出,去年3月就传出台当局要学校成立紧急应变队,并由台教育部门将学生资料造册后给台防务部门,后来遭外界质疑是为了因应战争而做,最后就暂缓了。

中方:所谓新疆“强迫劳动”是打着“人权”旗号侵犯人权

“总医院专家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营体系,规范科室职责,明确科室质量目标,规范医疗行为,改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各项管理工作。”翁江镇卫生院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